地处赣西要冲的江西萍乡,自西周属扬州、春秋归吴、战国入楚以来,始终是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。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与秋收起义发祥地,其近现代史地位已广为人知,然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尤需系统梳理。
今天,我们聚焦境内四座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代陵墓遗存,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考证的双重视角,揭示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。
一、唐廪墓:赣西文脉肇始的考古标识
展开剩余81%长平乡星辉村的唐廪墓,是考察唐代赣西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。墓主唐廪作为乾宁元年(894)进士,其著作《贞观新书》虽已散佚,但据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记载,该书三十卷本曾藏于集贤院,内容涉及典章制度考订。墓前现存清代重立的青石墓碑,碑文"唐故进士廪公之墓"八字为颜体楷书,笔力遒劲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墓所在地理方位与《萍乡县志》所载"廪山"相合,结合墓区发现的唐代莲花纹瓦当残片,可推断原应有享堂建筑。作为最早吟咏杨岐山的文人,唐廪墓的存续实为赣西地区文教兴起的重要物证。
二、文廷式墓:晚清士大夫的精神归宿
位于上栗县杨岐山普通寺后50米处的文廷式墓,是晚清政治变局的重要见证。墓主文廷式(1856-1904)作为光绪朝翰林院侍读学士,不仅是帝党核心成员,更是"公车上书"的实际组织者。其墓址选择极具象征意义——杨岐山自唐代即为佛教临济宗祖庭,这种儒释交融的地理选择,折射出晚清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转向。现存墓冢虽经后世修缮,但墓园内保存的光绪三十一年(1905)神道碑,详细记载了文廷式支持维新、力主抗倭的事迹,为研究戊戌政变前后士人群体心态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。
三、安成侯墓:江南地区汉代王侯葬制的实证
2007年莲花县汉山发现的安成侯墓,改写了赣西地区汉代考古史。墓主刘苍系汉景帝之孙、长沙定王刘发次子,其"安成侯印"龟钮金印的出土(现藏江西省博物馆),不仅确证墓主身份,更填补《汉书·王子侯表》中"安成侯国"地理方位的学术空白。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,虽遭早期盗扰,仍出土青铜器、玉器、漆器等随葬品200余件。其中错金青铜弩机的发现,印证了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"豫章出铜"的记载;墓室中"黄肠题凑"结构的残留痕迹,则为了解西汉中期江南地区诸侯葬制提供了重要参照。
四、乘广禅师塔:禅宗杨岐派的祖庭圣迹
杨岐山普通寺内的乘广禅师塔,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关键见证。该塔始建于唐元和二年(807),为八角形单层亭阁式石塔,通高2.5米,塔身镌刻《唐故杨岐山禅师广公碑》,由刘禹锡撰文、李邕书丹。碑文不仅详述乘广禅师(717-798)开创杨岐法系的经过,更记载了"马祖建丛林,百丈立清规"的禅宗改革史实。塔基须弥座上的力士浮雕,承袭盛唐造像风格,而塔檐仿木结构的斗拱做法,则显现出中唐时期砖石建筑的技术特征。与相邻的甄叔禅师塔(建于824年)共同构成完整的唐代禅宗塔林体系,为研究佛教建筑演变提供了珍贵范本。
这四处陵墓遗存时空跨度自汉至清,涵盖了王侯、文士、僧侣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丧葬文化。安成侯墓的发现修正了传统认知中"江南无汉墓"的学术偏见;唐廪墓与文廷式墓构成士人墓葬的历时性对照,揭示出科举制度下赣西文教发展的连续性;乘广禅师塔则实证了禅宗本土化过程中"马祖洪州禅"向"杨岐临济宗"的演变轨迹。这些遗存共同构建起萍乡地域文化的多维剖面,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、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。
当前除安成侯墓经科学发掘后实施原址保护外,其余三处地面遗存均面临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。建议采取分级保护措施:对乘广禅师塔等石质文物实施数字化信息采集与微环境监控;对唐廪墓开展考古勘探以明确墓园范围;将文廷式墓纳入近现代重要史迹保护体系。同时应加强跨学科研究,特别是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对出土器物进行成分分析,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信息。
萍乡四大陵墓作为物质文化载体,不仅记录了地域发展史中的关键节点,更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特征。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,这些遗存的学术价值已超越地域界限,成为解码江南文化嬗变、禅宗发展脉络、士人精神轨迹的重要锁钥。对其深入研究和科学保护,将为构建完整的赣西历史文化谱系奠定坚实基础。
此文系转载配资炒股怎么样,来源于大江网,编辑:李青雯
发布于:江西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平台查询网_可靠配资查询网_正规查询配资平台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