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察布
一个资源富足
绿能无限的风光宝地
一个生态良好
休闲游憩的避暑福地
一个科技引领
永赢智益纯债三个月为债券型-长债基金,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,该基金资产配置:无股票类资产,债券占净值比128.59%,现金占净值比1.06%。
诺德短债债券A为债券型-中短债基金,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,该基金资产配置:无股票类资产,债券占净值比107.94%,现金占净值比0.29%。
生机无限的产业热地
一个区位优越
交通便捷的开放高地
慷慨歌谣绝不传,穹庐一曲本天然。
中州万古英雄气,也到阴山敕勒川。
75年砥砺前行
75年辉煌奋进
砥砺奋进谋发展
乌兰察布
焕新颜
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
Welcome To Ulanqab
1949年,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凋敝,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开放,再到党的十八大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75年来的奋斗历程,是不断谋求民生福祉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历程。75年栉风沐雨,砥砺前行,乌兰察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,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从滞后到全面进步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显著提升。
一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显著提升
01
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
新中国成立前,经济体系遭受严重破坏,乌兰察布社会经济十分落后,国民经济基础极其薄弱,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贫困,1947年乌兰察布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200万元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,经过4个五年计划,乌兰察布市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。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发展到6.2亿元,是1949年的14倍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乌兰察布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,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,经济总量连续实现新突破,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,2003年突破百亿,2011年达到439.2亿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乌兰察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,综合实力大幅提升。2013年、2016年、2018年、2019年、2021年、2022年,乌兰察布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跨越500亿、600亿、700亿、800亿、900亿、1000亿大关,2023年达到1084.6亿元,是1978年的176倍。按不变价计算,年均增长8.3%。
02
人均水平连续跃升
新中国成立前,经济萧条,人均生产水平极低。1978年乌兰察布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42元。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,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,人均GDP提升幅度明显加快,1993年乌兰察布市人均GDP跨上千元,2007年突破万元,2011年、2015年、2018年、2021年、2022年人均GDP实现跨越“两万、三万、四万、五万、六万”台阶,2023年乌兰察布市人均GDP达67158元,是1978年的278倍,按不变价计算,年均增长9.3%。
03
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
经济的发展带动财力水平明显提升。1949年乌兰察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48万元,1990年超过亿元,2005年超过10亿元,2023年达67.9亿元,是1949年的1952倍,年均增长10.8%。
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
二、结构实现新升级,经济发展更趋协调
01
产业结构转型加快
改革开放前,乌兰察布产业基础薄弱,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。197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.2:30.9:21.9,产业处于“一二三”的低层次结构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,西部大开发后工业主导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,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,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。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23.8:38.7:37.5,产业结构进入“二三一”的新层次。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,乌兰察布市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,2016年产业结构调整为20.1:38.7:41.2,第三产业比重提升,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。2023年,三次产业结构为17.1:43.5:39.4,第一产业比重较1978年下降30.1个百分点,第二、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12.6和17.5个百分点。
02
城乡结构不断优化
新中国成立前,乌兰察布以农业人口为主,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,城镇人口占比仅为9.6%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,城镇人口快速聚集,城乡结构不断优化。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,乌兰察布市城镇人口为101.9万人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.7%,比1964年提高50.1个百分点。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为160.5万人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.9%,比2020年提高了2.2个百分点。
三、基础产业不断夯实,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
新中国成立后,乌兰察布市人民稳扎稳打发展农牧业,突飞猛进发展工业,循序渐进发展服务业,将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经济从“求大”到“求优”不断转变,产业基础不断夯实,发展动能加速转换。
01
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发展
新中国成立之初,乌兰察布市粮食总产量为31.6万吨,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,农业生产快速增长。1996年,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粮食生产也逐步向高产稳产、优质高效、节本增效方向发展。2023年,粮食产量达到131.1万吨,是1949年的4倍,年均增长1.9%。
02
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
新中国成立后,在支持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下,乌兰察布工业经济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。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9.7亿元,是1978年的315倍,按不变价计算,年均增长11.1%。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.8%,比1978年提高16.6个百分点。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年均增长9.7%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,发电量由1978年的0.42亿千瓦时提高为2023年的657.41亿千瓦时;水泥产量由1978年的7.05万吨提高到318.6万吨。工业产品逐步丰富,铁合金、碳化钙、石墨及碳素制品、乳制品、初级形态塑料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支柱产业,形成了电力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、农副产品加工业“五大主导”产业体系。2023年,五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3.9%。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。
03
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
新中国成立之初,乌兰察布经济主要依赖农业,经济功能单一,三产比重、产业能级和层次都较低。改革开放以来,服务业发展逐步加快,1996年-2002年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,2004年-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保持6.8%以上较快增长。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316倍,按不变价计算,年均增长8.4%。
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
四、三驾马车齐发力,发展后劲持续增强
75年来,乌兰察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,投资规模稳步扩大,消费市场繁荣活跃,对外开放不断加大,发展后劲不断增强。
01
投资持续稳定增长
75年来,乌兰察布市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,建设规模不断扩大,投资持续平稳增长。2023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.4%,较1950年年均增长19.7%。投资结构不断优化,民间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。2023年乌兰察布民间投资占投资的比重为55%,同比增长38%,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4.6个百分点。投资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填充了充足“弹药”。
02
消费市场繁荣活跃
1949年,乌兰察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.3亿元,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市场供给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,消费潜力不断挖掘,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。1991-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23年保持10%以上较快增长,2023年达250.3亿元,是1949年的823倍,年均增长9.5%。
03
对外开放成效显著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乌兰察布市瞄准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、自治区发展布局中的新定位、新使命,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京津冀、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,加快建设大通道,着力构筑大平台,全面发展大物流,开放水平不断提升。2023年乌兰察布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8.8亿元,比上年增长25.8%,其中出口额达到23.1亿元,同比增长16.4%。作为全国唯一的中欧班列非省会枢纽节点城市,2023年乌兰察布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合计128列5130车,同比增长216%,总货值2.23亿美元,总货重6.72万吨。
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
五、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,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
01
生活水平显著提高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,居民收入大幅提升。2023年,乌兰察布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1983年的377元增至39518元,年均增长12.3%;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187元增加到16984元,年均增长11.9%。与全区的差距逐渐缩小,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81.2%和80.0%,分别比1983年提高1.7和16.4个百分点。
02
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
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,覆盖范围不断扩大,保障标准逐年提高。2023年末,乌兰察布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2.87万人,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4.92万人,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5.4万人,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.11万人,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.88万人。2023年乌兰察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25元/月,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14元/月,年末共有4.7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,37.88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。
六、科教文卫事业繁荣进步,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乌兰察布市上下不懈努力,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,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。
01
科技实力显著增强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乌兰察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科技实力显著增强,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力支撑。2023年乌兰察布市专利授权量1028件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3件,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91件,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4件。有效发明专利310件,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.93件。2022年,乌兰察布市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投入6.06亿元,是2012年的28倍,年均增长39.5%。研究经费投入强度稳定上升,2022年达0.6%,比2012年提高0.55个百分点。
02
教育事业欣欣向荣
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出台及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,乌兰察布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。2023年共有普通高校4所,在校学生3.72万人;中等职业学校14所,在校学生0.95万人;普通高中27所,在校学生3.32万人;普通初中51所,在校学生3.89万人;普通小学100所,在校学生7.46万人。在校生规模达19.3万人,是1949年的4倍。
03
文化事业不断推进
乌兰察布大力开展文化惠农,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,文化事业不断发展。2023年拥有图书馆12座,博物馆9座,文化馆13座,文化站115个。202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.6%。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。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.24%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.24%。
04
卫生事业成绩斐然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通过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乌兰察布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,医疗服务更加便捷,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,成绩斐然。2023年,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36个,是1949年237倍;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290张,是1949年的1129倍;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15526人,是1949年的44倍。
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
七、绿色发展成效明显,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深入人心,乌兰察布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扎实推进。
01
清洁能源快速发展
乌兰察布市抢抓“双碳”战略机遇,推进能源结构调整,推动风光氢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。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(风电、太阳能发电)发电量达179.8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1.7%,占全部发电量27.4%,高于全区7.3个百分点,清洁能源发电量位居全区第二位。
02
节能降耗成效显著
党的十八大以来,节能降耗的宣传和掌控力度逐步加大,节能降耗成效明显。2023年,乌兰察布市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累计降低5.7%。
03
生态环境明显改善
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。2023年乌兰察布市完成各项林草生态建设与保护修复任务219.1万亩,森林覆盖率为23.27%,分别比全国森林覆盖率23.04%、全区森林覆盖率22.10%高出0.23和1.17个百分点。草原面积5251.4万亩,占国土面积的64.3%。
04
居住环境品质持续提升
乌兰察布市空气清新舒爽,年平均气温4.3℃,夏季平均气温18.8℃。城区绿地率40.2%,绿化覆盖率42.9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平方米。城市公共用水普及率为98.4%,燃气普及率为90%,污水处理率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%。
回顾75年的历程,乌兰察布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,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乌兰察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挑战,要坚定不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在市委和政府正确领导下,把握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建设美丽乌兰察布新篇章。
/ 北京向西一步 就是乌兰察布 /
乌兰察布发展的新画卷
已悄然全面展开!
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乌兰察布
铆足干劲以“五大经济”为抓手全面打响高质量发展攻坚战
竭尽全力建设好
云谷乌兰察布
通衢乌兰察布
健康乌兰察布
生态乌兰察布
绿能乌兰察布
以全新的面貌
迎接更多机遇与挑战!
来源/乌兰察布市统计局
责编/贾荃栗子配资平台哪个好用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平台查询网_可靠配资查询网_正规查询配资平台观点